
2016年8月17日《鹤城晚报》C1版
原文如下:
齐医附属三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优越性明显
消化道早癌患者可以与“开胸”说拜拜了
本报讯(张吉媛首席记者廉玉晖)近日,齐医附属三院消化一科副主任、腔镜中心主任王明涛再次成功应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为2名消化道早期癌患者实施早癌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已完整切除,患者术后无任何并发症,从入院到出院仅用一周时间。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内镜下治疗技术,目前能否进行ESD手术已经成为衡量一家医院内镜水平高低的标志。附属三院是我市唯一能独立开展ESD技术的医院,此次内镜微创手术成功治疗早癌,再次证明附属三院消化内科行内镜微创手术的强大实力。
王明涛主任介绍说,近期2例消化道早癌切除粘膜面积为3.5×2.0cm及4.0×3.5cm,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在医护人员的通力配合下,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恢复快,大大减轻患者手术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过去,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患者恢复慢、医疗费用较高等问题。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早癌被发现,通过内镜技术切除早期胃癌已成为可能。
为了让读者们了解什么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王明涛主任介绍道,ESD是一种内镜微创切除技术,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消化道早期癌,结合色素放大内镜、超声内镜检查,确定早期癌的浸润范围和深度,对局限于粘膜层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粘膜下层早期癌,ESD治疗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2 cm的黏膜病变,对手术标本可进行准确的病理诊断,与传统的早癌根治术相比,ESD损伤小,费用低,术后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也较低。可以说,ESD内镜切除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扩大了内镜治疗适应症,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据了解,齐医附属三院自2014年起在齐齐哈尔市独家开展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同时引进最先进的德国ERBE电刀系统、奥林巴斯高清放大内镜,为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开展内镜治疗打下坚实基础。2015年起引进并独立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目前技术成熟,已成功为多位患者进行消化道粘膜下肿物(平滑肌瘤、间质瘤等)、早癌镜下切除手术。齐医附属三院腔镜中心及消化一科技术力量雄厚,多年来不断探索,独立开展了大量消化内镜下治疗工作,如ERCP、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紧急内镜套扎止血等,这些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在区域内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