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城晚报北国周末记者 张颖
想描绘他们进行生死抢救时的画面,却发现在生命面前,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想赞美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却发现过于华丽的辞藻会变成溢美之词,让所有的感动都显得不那么真实。也许,原原本本地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工作、生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他们真实的喜怒哀乐,便是对这些医者最真诚的致敬。
——题记
齐医学院附属三院主办、北京安龙集团协办的《生命的朗读》结束了,我的心里却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让我忍不住想要去抒发。可当我真要落笔写些什么时,我却第一次感觉到词穷,因为任何词汇似乎都不足以表达我心中的感动。所有参赛的朗读作品,我不只一次地看过、听过,可当我置身于《生命的朗读》比赛现场,我还是会有种眼眶湿润的感觉。
感动

第一次听手术室护士王璐朗读自己的原创作品《无影灯下的祈盼》,我就被她的一句“宝贝女儿啊,你睡着了吗?睡着了就不知道害怕了”深深打动。身为母亲的她凌晨两点赶往医院全力抢救患者,却无力安慰自己只有3岁的女儿,她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纠结和惦记啊?!我想问她自己走夜路时会不会怕,我想问她抢救患者时会不会一直想着女儿,我却终究没敢问,怕触动了她的痛点,也触动了我的泪点。后来听人说了这样几句话:“她写的都是真实的。不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医院突然来了重患等着你去抢救,却偏偏赶上爱人出差不在家,这个时候真是没办法管孩子。”我瞬间就理解了,面对命悬一线的鲜活生命,所有的医生、护士应该都会做出这样无私却又透着无奈的选择。

腔镜室护士邵月春义务接送盲人患者透析的事情,我早就听说过,当年电视台采访她的视频我也看过,可几次听她朗读,我仍然会有落泪的冲动。听她说,患者在大雨天让丈夫骑自行车送自己去电视台,就为了讲讲她的事;听她说,患者的邻居大清早等在楼下,就为了看看她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听她说,送患者时她的车和前面的车追尾了,患者被吓得直哭;听她说,早上送患者回家晚了,女儿独自骑车上学的路上,围脖被风吹落了,还险些摔倒;听她说,患者去世时,她在患者的耳边说“姐啊,我还没有送够你呢”……当一个个细节把我道听途说来的故事变得充实丰富起来,我没有办法不为之动容,我深刻体会到医者仁心真的不只是一句赞美,还是很多医生护士都具有的一种情怀。
感悟

记得最后一次彩排接近尾声时,一位穿着绿色手术服的医生匆匆赶来,还没坐稳她就和周围的人说:“刚才真是太危险了,手术没做完患者就休克了,呼吸衰竭,血压、血氧都下降,我们赶紧进行抢救,这会儿患者生命体征都平稳了,我才赶过来。”等她上了台,我才知道她是消化二科的主任王东红,出场顺序本来在前面,可因为要给患者做手术,她没能按顺序上场。舞台上的王东红主任,没朗读完声音就哽咽了,情绪似乎还没有从紧张的抢救中抽离出来。我忍不住想去探寻一下,是什么动力驱使这个工作繁忙的科室主任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参加比赛?
王东红主任告诉我,她平时工作特别忙,确实没时间准备比赛。可在接到比赛通知的前一天,她刚刚抢救了一个危重患者,对她触动特别大,一向低调不愿张扬的她突然有了想要诉说的冲动,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科室的技术、了解他们团队的付出,让那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摆脱就医无门的尴尬。当她向我讲述刚刚经历的生死瞬间和一个月前的那次抢救时,我分明看到她的眼圈泛红了,可当她说到刚才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她就有了进一步治疗的机会,说到一个月前抢救的患者已经康复出院,她的脸上又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写朗诵稿,她只能用零散的时间写上几笔,比赛前两天,她的朗诵稿才这样“拼凑”好,还没有正式读过。
和王东红主任的交流,让我对医者使命和医者荣耀有了深刻的感悟。她向我讲述了朗读时没有提到的一个情节。那天晚上9点多,她接到科室的电话后就匆匆赶往医院,因为太晚不敢一个人开车,她就打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后司机告诉她车快没油了,想先去加油再送她。王东红主任说自己赶时间很着急。司机询问她:“你是医生吗?”王东红主任说:“是,我是医生,医院有一名危重患者正等着抢救。”司机当即表示先送她去医院,一路上还把车开得飞快。王东红主任说她一再对司机表示感谢,她觉得自己遇上好人了。可我却觉得,司机的行动表达的是他对一名医生的尊敬与支持,是所有像王东红主任这样的医务工作者,用他们的职业精神赢得的社会广泛认可。
感受
朗读者们的激情澎湃、神采飞扬,比赛过程的节奏紧凑、场面热烈,让很多人都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的结果我却并不意外。因为从《生命的朗读》开始筹划到比赛结束的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感受到了附属三院党委书记黄海涛等医院领导对活动的高度重视,感受到了协办单位北京安龙集团的对活动的鼎力支持,感受到了附属三院工作人员、参赛选手对这次活动的认真与执着,更感受到了附属三院厚重的人文积淀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医院党委书记黄海涛特意抽出时间到现场观看朗读者们彩排;北京安龙集团总经理王同德一再建议把奖金的标准提高;参赛选手晚上9点多还互相发微信推敲作品中的一个词、一句话;工作人员连主持人用哪个颜色的领带、现场用什么颜色的追光这样的细节都商量过……所有这些人的努力,都让《生命的朗读》得到了最好的呈现。
“我刚才读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站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管护师鄢彭宇,每次从舞台上下来都会这样寻求别人的意见。比赛前一天,她对我说:“我觉得我读的还是不够好,晚上回家我还得多读几遍。”第二天比赛时,我明显感觉到她的感情比前几天饱满了许多,她也成为了优秀朗读者。我不知道她一个晚上把作品读了多少遍,但我想她一定为了比赛练到很晚。
比赛前一天,《生命的朗读》进行最后一次彩排。我坐在宣传科长赵娟的身旁,看着她一边听着每位选手的朗读,一边还在敲定比赛的各种细节,而她面前印有朗读者出场顺序的几页纸上,空白处被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有她想要纠正的被朗读者读错的字音,也有她突然想起比赛前要准备的东西,我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被她的认真感动了。作为主持人的车琳穿梭于舞台上下,一会上台读主持词,一会安排合唱人员的出场位置,一会又要帮朗读者们联系化妆师……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认真地为比赛做着最后的准备。彩排结束已是晚上5点半,我离开时工作人员和几个朗读者还在继续忙碌着,听说那天晚上他们回到家已经9点多了。
感谢
比赛那天,我在门诊一楼大厅遇到几个正要去看比赛的人,听他们说好多人要去看,还商量着要占座位,这次活动受到的高度关注和引起的强烈反响不难想象。比赛时我忍不住回头看了很多次,5个多小的比赛,现场始终座无虚席,选手们朗读时台下鸦雀无声。听朗读者读到动情之处,台下的评委、观众、医生、患者或神色凝重,或热泪盈眶。我想,35名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不只是感动了所有人,也唤起了医务工作者心底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唤起了每一个普通人对医务工作者的肃然起敬。
其实,《生命的朗读》带给我的感动和感触特别多,它不只表达了医者的心声,也传递了生命的温度。如果患者的生命是一本书,那么医者就是生命的“朗读者”,他们让生命之书有了感情、有了温暖、有了力量。但我最后决定,还是只以一个旁观者或记录者的身份,与大家分享一些我捕捉到的动人瞬间,用最真实的故事带来最原始的感动,用最朴素的表达献上最真诚的致敬。感谢生命的“朗读者”,感谢你们每一次健康所系之时的不辱使命,感谢你们每一个性命相托时刻的不离不弃。
记者 张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