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5点半,我如往常一样起床开始忙碌的一天。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看了一眼,一个未接电话在手机上不停闪烁着,我连忙打开查看:是我科患者张春芳老伴打来的,来电时间是5点03分。我心猛地沉了一下,暗想:这么早打电话,难道张大爷不好了?我稳稳心神,赶忙回拨过去。
“阿姨早啊!”
“早!早!刚才我出去一会,手机落床上了,是你大爷拿我电话给你打的,说想跟你唠唠嗑,想你们了,没啥事。我刚才还说他呢,这么早打电话,别吓着孩子。”
我听说没事,悬着的心顿时落了地。
“阿姨,大爷这几天怎么样了,胆红素降下来了吗?”
“忽上忽下的,还得做几个疗程看看。”
…….
又唠了会儿家常,我才挂了电话。
张春芳老人,是我所在的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介入科的一位患者。这位年届古稀的老人,在花甲之年,痛失独女。他的女儿直到故去,都忙于学业和事业,一直没结婚,只剩下老两口相依为命。2010年,老人检查出患有结肠癌,2013年又发现肝转移癌。2015年9月,老人慕名来到我院介入科找刘琳主任诊治,自此与介入科医护人员结下不解之缘。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老人15次入住介入科,为了治病,老两口卖掉仅有的一处房产。
作为护士长,我了解到老人的这些情况后,叮嘱护士们,对张春芳老人,无论在治疗上还是生活上,能照顾的地方尽量照顾。原本善良、细心的护士们,对老人的护理更加贴心了。闲暇时,在老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们会到老人病室,陪相濡以沫的老两口唠唠家常,说说小笑话,就像自家人一样,逗他们开心。安静的病室多了温情和笑声,渐渐地,老人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为了方便老人用餐,刘琳主任还为老人买来了病人专用的餐桌。我让爱人带工具来安装。当餐桌安好后,老人红着眼圈说:“咱家女婿好啊!”我听了,心如针扎一般:如果老人女儿还在,也如自己一般年龄了,老人也该童稚绕膝、颐养天年了。
医患和谐医患相得。有一次我们抢救患者到晚上10点多,当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时,张春芳的老伴将热腾腾的盒饭递了过来。我的心融化了,“阿姨,这么晚了,您怎么还给我们准备饭啊!” “看自己的孩子们为了抢救病人,没时间吃饭,做‘父母’的给准备点饭不是很正常吗?”阿姨说的可理直气壮了。
就这样,近两年的时间,介入科医护人员与张春芳老俩口已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用张春芳老伴的话说:“咱们是亲人,你们都是我们的孩子。”
由于病情需要,张春芳老人需转院去做“人工肝”治疗。老俩口恋恋不舍办了转院手续。在送他们时,我说:“大爷、阿姨,有空我们去看你们啊。”“不用、不用,你们忙啊!”老人家嘴上虽然这样说,可我分明看到了他们眼神里的那种期待。
送走老人后,我跟护士们说:“这老俩口真是太不容易了,休班的时候,大家轮流去看看他们吧。跟他们说说话,唠唠嗑。”护士们原本就怜惜两位老人,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积极的响应,大家都表示愿意接受这个额外的任务。于是,护士们只要有时间,总是自掏腰包买些好吃的去探望老人,老人也经常给我打电话聊聊自己的病情,问问科里的情况。5.12护士节,老人特意给科里打来电话,为护士们送上节日的祝福。
最近一次我们去看望老人,老人又说想科里的医生护士了。他说:他总梦到介入科,想科里的每一个人。不经意间,老人问我:“科里的那盆小花怎样了?”“挺好的,又开了花。”“嗯,好。那花真好看!”老人眼神飘向天花板,陷入沉思。
介入风湿科 刘艳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