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 “书香附三 读书年”党员阅读心得展(八)

  • 前言
    对于读书,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李克强总理也非常重视读书,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把“倡导全民阅读”的提法升级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纵观我院9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器械、医护寥寥三人的民国洮南铁路医院逐步发展到今天的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和领导及广大职工勤奋学习、积累知识并充分运用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还要继续保持大踏步前进,就更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学习。那么,在全体职工中掀起读书热潮,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效率,激励他们不断地用理论武装自己,促进医院发展,将个人阅读与学习感悟与大家共享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于是,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两学一做”系列活动——“书香附三·读书年”阅读心得展专栏正式扬帆了。希望大家能够在此专栏汲取精华、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形成“全民阅读”的和谐氛围,为创建“学术型医院”奠定扎实基础。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黄海涛

    《暖医》读后感

    外科五党支部书记 何晓红

    《暖医》全书通过辩证思维讲述医者行医之心,患者求医之道,现代医学的极端和盲点以及医改的利弊分析,通过一个个发人深思的小故事,传递了医患之间的温暖,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尤其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更认识到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是生命与人性的综合。《暖医》告诉我们,在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服务患者的心理,一个轻轻的握手,一句美好的祝愿,都能为患者增添更多的温暖,我们不能包治百病,我们可以聊慰人心。
    暖医:暖,在字典上的第一个意思是温和、不冷,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暖医”指的就是温和、不冷漠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进行的是医疗服务行业,从服务行业的本质上讲,我们医务工作者和餐厅中的服务员没有什么区别,可是我们有谁把自己当成一名服务员来对待我们的患者呢。正是由于没有转变这种服务的意识,表现出来的便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和态度上傲慢,这样就让我们的患者感觉到了冷漠感的存在。所以我认为,要做一名温暖的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患者在我们身上感觉不到这种冷漠感,要弄清楚他们到底希望我们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就像这句话中所说的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病人站在医生面前,医务工作者只看见了病而没有看见人”
    暖医应该是一个敬畏生命的人。生命是无价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无论长短,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永不再来。医生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可以解除痛苦、挽救生命。
    暖医应该是一个懂得谦卑的人。谦卑,就是谦虚,不自高自大。他不是把病人当病例,而是把病人当恩人。
    暖医不一定有超群的医术,但必定有颗柔软的心。
    暖医不一定有高智商,但一定有高情商。
    暖医未必体现在疑难手术上,而是体现在细微之处。
    暖医不会处处考虑自己的名声,而是时时考虑病人的利益。
    暖医都有一双温暖的手。一位眼科医生出诊时,总是将自己的手放在病人的手上。因为眼科病人大多视力不好,医生的手会让病人有一种踏实感。一位外科医生查房时,总是先俯下身,用一只手把病人扶起来,再和病人交谈。这个小小的动作,让病人念念不忘。
    暖医不一定擅于表达,但一定善于倾听。疾病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病人都是有故事的人。病人来看医生,不仅寻求治愈,也在寻求抚慰。病人叙述病情,是情绪的宣泄,是心灵的解脱,也是灵魂的疗愈。患者倾诉,医生倾听,如同一场神圣的生命仪式。此时,医生只需望着他的眼睛,做一个善解人意的聆听者。
    暖医未必能让病人活得更久,但一定会让病人活得更好。一位医生冒险为一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人做了手术。术后,老人和女儿抱头痛哭,说她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一年后,患者离开人世。出人意料的是,她的女儿对这位医生说:老人是睁着眼睛离开这个世界的,她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亲人,没有遗憾了。医生不仅要让患者安然地离开人世,更要让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感受到温暖,这才算是“有尊严的死亡”。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医学进步的理解存在偏差,出现了过度物化和客观化的倾向,以为医学进步就是技术前行,设备先进。以致技术至上,金钱崇拜,懂病不懂人,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人。医生做的越多,病人抱怨越多。而老百姓觉得医学这么发达,生了病都应该能治好,乃至觉得病人活着进医院,怎么可以死着出来呢?但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生老病死是人的宿命,肉体的生命无法永恒,没人能绕开它。现代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医生更多的是去安慰。
    现在很多的医护人员把治愈疾病当作医疗的最终目的,也是成败的关键。许多医生认为,患者死亡了,我的医疗也就失败了。我很惋惜没救过来。但是却没看一看医疗过程,看一下有没有帮助过病人,有没有去看过病人?患者在病危或临危的时候,我们做到了关怀与安慰吗?作为医生,对患者治疗的终了,绝对不仅仅是用死亡作为成败的标志,而是患者是否满意。作为护士,假如只能打针,却没有关怀,那只不过是一个枪手;假如只能发药,却没有关怀,那只不过是一个发药的机器;假如拥有无数专业资格,通晓医学知识,却没有关怀,那只不过是一本行走的医学文献。“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体现在打针时柔和体贴的话语,发药时递上的一杯温水,在病人恐惧时轻捂他的手;在病人入睡时轻轻地关上灯;在病人倾诉时作一名忠实的听众。
    最后,我用《暖医》里的一句话结束我读完《暖医》后的感悟:“医学要有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