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 “书香附三 读书年”党员阅读心得展(十二)

  • 前言

    对于读书,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李克强总理也非常重视读书,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把“倡导全民阅读”的提法升级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纵观我院9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器械、医护寥寥三人的民国洮南铁路医院逐步发展到今天的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和领导及广大职工勤奋学习、积累知识并充分运用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还要继续保持大踏步前进,就更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学习。那么,在全体职工中掀起读书热潮,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效率,激励他们不断地用理论武装自己,促进医院发展,将个人阅读与学习感悟与大家共享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于是,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两学一做”系列活动——“书香附三·读书年”阅读心得展专栏正式扬帆了。希望大家能够在此专栏汲取精华、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形成“全民阅读”的和谐氛围,为创建“学术型医院”奠定扎实基础。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黄海涛

    读《理论自信》心得体会

    学生党支部书记 崔颖

    医院党委发出开展“书香附三”读书年活动通知后,我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要走在党员前列,利用工作之余阅读了《理论自信: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一书,通过阅读使自身头脑中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有了清晰地、正确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对于今后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在本书中学习和领会到的部分精辟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人来说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学说,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依据的就是事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据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地方正在于它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科学是共有的、普遍的、而信仰是个人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对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者,对一切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它才是信仰。任何信仰都是信仰者的信仰,对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科学与信仰是统一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是否坚定,取决于它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态度,越是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个人信仰越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信仰坚定性的理论基础,而信仰坚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性的内化,化为内心的坚定的信念和情感。

    (二)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性,不是它坚持的基本原理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表现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以及由此而得出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改革开放就是具有时代性的课题。改革开放是在当代背景下推动调整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脱离我们时代的大背景和课题,就无法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和创造性发展的时代依据。我们都能从邓小平理论中、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从科学发展观中读到被创造性运用于中国当代实际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原则。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时代相结合、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最主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复合体,不是儒家一家。讲哲学当推道家,讲逻辑当推墨家,讲战争当推兵家,讲种田当推农家,讲法治当推法家,讲伦理道德首推儒家。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建设,而思想建设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马泽东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并发挥它的作用必须中国化,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层面,文化的选择是与社会制度的选择不可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要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而要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中国特色,必须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要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国民族的传统道德,其中特别是儒家道德,长期以来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弘扬我们道德中的优秀传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的感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深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当前有些大学生直接或间接接受错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影响,不同程度上认同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等错误观点,人生理想信念漂浮功利,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说,加强大学生理论自信和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正确把握前进方向”。通过读书,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共产党员不仅要有勤勤恳恳、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更要学会用先进的、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思想有高度,行动才有目标和方向,才能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引领下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