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是一个温暖人心的词语。一个善解人意的微笑,一句亲切温柔的问候,一个轻轻为患者拉上被角的动作……这些无时无刻发生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像和风细雨滋润着患者的心,让患者感到医生的细心关怀和无微不至的照顾。
有这么一群天使,她们将患者当作亲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让前来就诊的患者感到这是一家有温度的医院。她们,是附属三院的医生护士们。
3月14日9:00,《黑龙江日报》医疗卫生工作室主任朱彤、记者朱云峰来到我院,对我院特需病房、重症监护室和产科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让记者尽收眼底,亲身感受到了附属三院满足病人需求、关注患者感受、爱心奉献的大爱情怀。
ICU里的“患者需求卡”很暖心
记者实地采访时在ICU看到了一个很暖心的画面,护士正拿着一个像书一样A4大小的本子,图文并茂,正在为患者一页一页地翻着,并且每翻到一页就为患者大声地读出来。
患者因为气管插管,不能言语,那么医患之间怎么沟通呢?是想喝水?还是觉得热?甚至想见到自己的家人?这就像是个哑谜,得靠猜了。
ICU护士长李丽向记者介绍说,但凡进ICU的都是重症病人,不能正常交流是常有的事,要了解病人的需求有时真的只能猜。病人住得久了,大家比较熟悉了,我们就可以从对方的眼神、手指的指示方位来了解,但我们总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样的交流障碍。这就是制作“患者需求卡”的初衷。我们把每天出现频率较高的患者需求做成卡片,这样与患者的沟通会变得更加方便。
ICU护士们做的“患者需求卡”
ICU—2床的张阿姨,癌症晚期,因并发症已经影响呼吸,靠呼吸机来辅助以维持基础的生命体征。当护士得知她是英语老师后,护士在她床旁的小黑板上写了“张老师,Fighting!”一直鼓励着张老师。张老师的胆子有点小,每次科里抢救的时候,她都会吓哭,这时负责看护她的床旁护士会紧紧握住她的手,在床旁寸步不离地陪着她,安慰她,而且护士长特意交代收患者尽量避开张老师旁边的床,减少对她过多的刺激。
为患者从点滴做起,为这些病人在ICU的生活添上一丝色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ICU的护士们做到了。
用爱的抚摸传递温度
记者来到产科看到了一些暖心画面,很感动。
我院产科开展了导乐陪伴分娩服务,由“导乐员”陪伴在产妇身边,给产妇进行心理疏导,为了给患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护士注意照顾产妇的每个细节。
产科主任张新平笑着说:“说话也是我们的一项工作,不仅要多和产妇说话,而且得挑‘好话’说,以此分散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再加把劲,你能行,你是最棒的!’这是产房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张新平告诉记者,很多产妇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上的不安,这时候,我们会给予产妇一个微笑、和她握握手、摸一下她的额头、拍拍她的肩膀、为她竖起大拇指、给她一句安抚和鼓励……这些都能传递力量和勇气,让产妇在充满关怀和鼓励的氛围中,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消除顾虑与恐惧。
产科护士长刘一迪介绍,刚刚出生的宝宝对冷热特别敏感,如果护士用冷手去接触宝宝他们会怕也会哭闹,所以我们护士在每个护理操作前常规的揉搓一下手,使其摩擦生热,让宝宝感受到温暖,不怕、不哭闹。再者宝宝的皮肤特稚嫩,小小的划痕对他们都是意外的伤害,每次护士抱宝宝前都会把笔、名牌等有可能伤害到宝宝的物品单独放置,宝宝哭闹时我们会和宝宝交流,宝宝安静时我们就用肢体语言和他共处。在日常工作中肢体语言对产科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产科的医生护士们用这些充满爱的温度的细小动作给予宝贝们健康,给予家属们安心。
用真心关心耐心换放心安心舒心
记者了解到,特需病房里一位从哈尔滨转来的肺栓塞患者,患者的儿子从北京回来照顾父亲,还特意带来护工照料。最初,患者家属对护士能否护理好他的父亲存有疑虑,就连护工也排挤护士,在家属的种种质疑下,护士毫无怨言,保持着专业素养,为患者的治疗不懈努力。患者卧床多年不能言语,情绪暴躁,一次在护士为他进行鼻饲治疗时,他挥动双手表示愤怒并打了护士一拳,护士并没计较,一心考虑降低患者鼻饲的不适感,在固定好胃管后,还好言劝说,让老人家平稳情绪。患者家属从不信任到信任。之后,患者和患者老伴儿又三次住院,都选择了到特需病房治疗。
当记者询问一位患者的母亲,为何选择到附属三院治疗时,患者母亲说:“我这儿子啊,最怕的就是扎针,血管还不好,在别的医院每天抽血、输液都要扎六七针,而在你们这儿,每天都能一针见血。这些护士的技术真好。每次护士长带领护士来查房,都亲切称呼,小弟弟,今天怎么样啊?好些了没有?态度可和蔼了,真就像亲姐姐一样。”
当记者问到特需病房护士陈雨婷工作中的难事儿时,陈雨婷回忆到,有一个危重患者,应患者家属全力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到次日凌晨的要求,医护人员全力与时间赛跑,经过近12个小时的奋战,直到从外地赶来的家属见了患者最后一面。而为了维持患者的血压,满足家属的这个要求,她和同事徒手掰了300余支多巴胺注射液,空瓶足足装满了两个锐器盒,手指肿得粗了一圈也无暇顾及。当患者临终离开病房时,患者家属对着医护人员深深地鞠躬致谢。
“我们不仅要在环境上给予患者家的温馨,而且会在情感上给予患者家的温暖。” 这是一句暖心的承诺,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特需病房护士的心坎上。特需病房护士长何晓红表示,“即使外界医患关系紧张,但我们特需病房一直秉承以心换心,将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朋友的服务态度,每日多次叮嘱患者用药时间和数量,患者生日时会送去水果、送去祝福。在平日的治疗中,患者和家属也都特别理解我们,在我们这儿,医患关系反而越来越融洽”。
医院不是冰冷的生死场,医护人员也不是“技术机器人”。用心倾听、耐心解答、精心护理、细心照顾,每个细节都需要耐心及温情付出。通过几个发生在我院临床一线的暖心画面和故事,展示了我院医护人员服务于患者的每个细节。注重服务细节,不仅为患者治疗疾病,还以温暖细致的服务慰藉病患的心灵……这些暖心故事虽然朴实,但真实体现了我院医护人员对待病患的真情实感,做到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做一家有温度医院的服务理念。
记者到各科室实地采访
宣传科 李文妍 商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