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回声(十三)

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

在极其忙碌的工作之余

用笔记录下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

下面是我院援助武汉抗疫一线队员写下的战地日记,让我们通过笔者细腻的内心、真实的所感去感受这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心底振奋人心的力量。

医疗队员杨磊战地日记

消毒,洗漱,默默的吃饭,一切完成,已近午夜。倒在床上的那一刻,没有患者病情变化的呼叫声,没有辅导孩子功课的心力憔悴,没有养家的压力,整个世界只有我,只有软软的床和暖暖的被窝儿,真心觉得轻松惬意,多么奢侈的几秒钟啊!真就是几秒钟,足够了。有的时候,人就是这样容易满足,有的时候却又贪婪无度,沉淀过后,方知取舍。我知道,当一轮红日升起时,我依然还会选择战斗。

情人节。多年前的今天,我和相爱多年的女友,一大早就去扯了证,我深知,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然后出去吃了一碗苕粉以示庆祝,虽然简单,但是我们开心……而今天,我无法陪在她身边,再吃一碗苕粉,但是我们依然开心,因为她知道,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加长久的相聚。回想这么多年,妻子跟着我,过着简单的生活。每每说到许她一个好的日子,她总说,这就挺好,父母健康,孩子孝顺,我有事儿做,你有事业,生活有奔头儿,太优越的条件会让人变得懒惰。是啊,人生有目标,生活就有奔头儿,就会活的五彩缤纷。就像我们的祖国,疫情掩盖不住她的强盛,创伤改变不了人们的信念,磨难阻挡不了东方巨龙的腾飞。

记得机场送行的时候,她只告诉我:“安心工作,家里有我。”我对她说:“回去挑好吃的买,别再舍不得,等我回来才许你减肥!”其实彼此心里清楚得很,我们都在努力用脸上的笑容掩盖住内心的不舍。她知道我去做什么,知道家里有年迈的父母和不会说话的娃娃,她更知道,无论苦与乐,病与痛,生与死,都需要我们一起面对。我不知道前世怎样,更不想等到来生,就现在,就这辈子,如果能平安回来,我要陪着她掉光牙齿,白了头发,我要陪着她踩遍海浪,看尽日落……

雪,冰雹。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落地成水,想起了家乡的雪,稳稳的落地,银装素裹,带着孩子堆雪人,小手冻得通红,也浑然不觉得冷。希望这次疫情早些过去,南方的、北方的,四面八方的,处处欢声笑语,中国大地一片祥和康泰。就在思绪飘飞的时候,呼叫器急促的响起:“杨老师,45床病情突变,请求支援!”“收到,收到!”无需多言,换装备,进仓。

“杨老师,5分钟前,患者心率突然加快,150次/分,末梢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2%,已给予储气囊面罩吸氧,无改善,半分钟前,心率开始下降,现在40次/分,末梢血氧饱和度60%,血压测不出,伴有意识障碍。”

短短数分钟内,患者心率由快转慢,应该是出现了心跳骤停,观察心电监护仪,显示为室性心律。此时患者的时间是要按秒记的,稍有疏忽和迟疑,可能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瞬间生死两相隔。

“心肺复苏!记录抢救时间,心脏胸外按压,开通静脉通路,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肾上腺素1毫克静注,气管插管,准备呼吸机。”我立即开始指挥抢救。因为这间病房是该重症病区的抢救室,合作的基本都是跟着我在ICU征战多年的同事,所以大家配合非常默契,快而稳,忙而不乱。我们在与时间赛跑,在与死神搏斗,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患者平卧,开始胸外按压,01,02,03……”

“静脉通路已开放,氯化钠全速静滴,肾上腺素1毫克,静注完毕。”

“气管插管完毕,连接呼吸机,氧浓度100%。”

滴答,滴答,滴答——时间在一秒一秒的过去,心律并没有好转的迹象,所有人的心都悬在半空中,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我的身上。我能感觉到手心里的汗珠,却感觉不到湿透的衣衫,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医院组织抢救,性命攸关,责任重大!

“换人,继续按压,肾上腺素1毫克,重复静注。”

“肾上腺素1毫克第二次,静注完毕。”

看看墙上的时钟,又过去了三分钟……

“换人,继续按压,肾上腺素1毫克,第三次。”

“肾上腺素1毫克第三次,静注完毕。”

“注意!患者心率开始回升,停止按压。”一分钟后,我终于在监护仪上看见了“期待多时”的波形,大家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了监护仪的屏幕上:96,123,157……心跳快速且规律,大家长出了一口气。

“心肺复苏成功!记录复跳时间;继续呼吸循环支持,保证灌注,提高氧供,心肌保护;镇痛镇静,降低氧耗;亚低温,注意脑保护;联合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监测尿量;复查动脉血气分析,纠正酸碱失衡离子紊乱;补写抢救记录,清点药品,处理用物。”

再次恢复了之前的平静,听到监护仪、呼吸机旋律般的鸣唱,那才是最动听的歌。

像往常一样,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病区忙碌了几个小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隔离区外的办公室,拿出手机。一封由领队武立刚转发的,来自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的慰问信赫然映入眼帘,一口气连读了三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挂念与关爱,顿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好似感到了春的气息,连日来的疲惫瞬间荡然无存,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家乡——那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

二十年前,在全国重症事业刚刚开始走向发展的时候,在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的鼎力支持下,在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首的全省几十家医院,相继成立重症医学科,我院也于2010年在齐齐哈尔市较早成立了重症医学科,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保障。二十年里,我省重症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重症人,使得我们后辈拥有大量效仿之人、学艺之师。佳木斯大学毕业的我,在这二十年里,从初出茅庐的小医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重症人,此次,能为武汉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得益于此。

前方是战场,后方是家园。我知道,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党和政府、家乡人民、社会各界的慰问关怀,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征战的我们;后方补给从全国四面八方源源不断的到来,就像当年支援八路军的老百姓一样,让我们流汗不流泪,给了我们力量与信心,坚决打赢这场防控疫情的阻击战!

医疗队员郭萌战地日记

有人种下太阳就必定有人沐浴阳光!我们是播种者,我们更是收获者!

有一位武汉的阿姨,她知道我们是来武汉支援的,开心的问:“你们是哪里来的呀?一定很远吧?这么远你们还来,感谢你们!”简简单单一句家常,却给我们温暖和力量。有人种下太阳就必定有人沐浴阳光!我们是播种者,我们更是收获者!

“有困难我们共产党员一定要冲在最前面”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支援武汉期间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作为一名积极入党的医护工作者要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交一份满意答卷。春将至,天将暖!待春暖花开时,山河定无恙!

医疗队员杨琪战地日记

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用行动证明我们当初的承诺!

临行前,我剪短了留了很久的长发,也想象过工作环境的艰难和不适应,等到了武汉之后,又进行了几天的培训,当穿上防护服开始工作之后,我不仅体会到了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不易,每天都穿着闷热的防护服,戴着视物不清的护目镜,每天忙碌于救治患者,又能体会到他们帮助患者带来的欣慰与快乐。正如希波克拉底誓言所说的一样,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用行动证明我们当初的承诺!不畏生死,不辞艰辛,待疫情结束,春暖花开,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医疗队员刘丽战地日记

保家卫国靠军人,救死扶伤靠我们。

漫长的黑夜里,我们与患者一起与病魔斗争,把一个个生命一次又一次从死神那里给抢了回来。病人由于缺氧严重,在入睡后就会无意识的摘了口罩,拔掉氧气管,我们都要一遍遍的帮他带好,看着他们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我们的后背也会冒出冷汗。一遍遍的洗手,一遍遍的消毒。由于酒精的快速蒸发后的制冷作用,我的手全程都是冰凉的。可每一次给病人测量完生命体征,看着那些正常的数值,我的心却是暖的。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与死神抢人罢了。保家卫国靠军人,救死扶伤靠我们。加油!我们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克疫情难关,早日凯旋归来!

医疗队员齐姗姗战地日记

我骄傲的说,你看我的衣服,我来这里支援,我是护士。

本来今天没有排班,护理组长给我打电话,让我临时加个班,可是班车已经走了,我只有步行30分钟去上班,恰巧路上遇到一位大叔,他听出我一口东北口音,路上他询问我来这里做什么,我骄傲的说,你看我的衣服,我来这里支援,我是护士。能看出大叔是个不健谈的人,但是连说了两句谢谢你们,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当时我觉得自己的职业是这么伟大,我的工作是这么有意义!我问大叔,你周围得这个病的人很多么?他说很多!听着我心里有些不舒服。好心的大叔一直送我到大门口,我说谢谢你,你回去吧!他说没事,我看着你进去,直到我走进门大叔还在看着我,向我摆手,我回头看他,他的眼神里满是希望和感激,我心想定要好好工作,挽救更多的患者! 

医疗队员徐守红战地日记

我是东北人,我们常说瑞雪兆丰年,这下雪呀,预示着今年会是丰收之年,是好兆头呀!

武汉气温骤降,风雪交加,这样的天气让一些患者的情绪变得有些消极,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安抚患者们的情绪,做好心理疏导,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46床阿姨因为血氧偏低新上了监护,我去观察病情时,发现她一直低着头,眼眶发红,我轻声的询问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吗?她看着窗外对我说,武汉好久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今年真是灾年啊。我明白,是因为对病情的恐惧,让她十分不安。我握了握她的手,劝慰她说,阿姨,我是东北人,我们常说瑞雪兆丰年,这下雪呀,预示着今年会是丰收之年,是好兆头呀!您只要好好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很快就能康复。她抬起头,微笑着说谢谢你啊孩子,我相信你们。

医疗队员张子英战地日记

防护服湿透了我的衣背,护目镜的雾气凝结成了水流遮住我的视线,但大爷的话让我感到温暖。

今天的班依旧很忙碌,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也收到了一份暖心的礼物,就是我们住的宾馆为我们每位队员准备了一份他们自己制作的巧克力,红色的包装纸晶莹剔透,让人看着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宾馆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虽然我们看不清你们的面孔,但你们戴口罩的样子永远在我们心中。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他们还说:“等到疫情结束了一定要再来武汉玩。”来武汉这些日子,处处是感动,处处有温暖。

此时的我们正化身为“女战士”在病房里不停穿梭。10床的阿姨在我打水的时候对我说:“孩子啊,你们辛苦了,看你们的眼镜上都是水珠,我要是能下床,一定不会麻烦你们的,谢谢你们了。”

还有52床的一位大爷,由于年龄比较大了,病程也长。血管和皮肤状态不是很好,我仔细在大爷手背上找了很久,护目镜上的水珠不断在下滑,我只能接着水珠滑落的缝隙艰难的寻找着穿刺点,手套也不给力的往下滑,我扯了扯手套,不好意思的说:“戴了三层手套,不好操作......”大爷连忙打断我的话说:“你们一定要做好防护,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家里人都担心坏了吧?”“戴了两个眼镜,两个口罩”,我大口喘气说:“大爷,稍微有点疼”“不疼,挺好的”大爷安慰我说到,“好了,手慢慢松开,”我成功的将针头扎入血管,这时大爷微笑着对我说:“我都不敢跟你说话了,看你很憋闷,都听见你呼呼呼的喘气声了。”我们对视一笑,大爷对我竖起大拇指。虽然防护服湿透了我的衣背,护目镜的雾气凝结成了水流遮住我的视线,但大爷的话让我感到温暖。

战疫回声的力量很小

诉不尽你我心中的万千牵挂

战疫回声的力量很大 

跨越遥远距离倾诉心里的话

感谢每一位在疫情中逆行的英雄

感谢每一份素未谋面的爱心善举

感谢每一声温暖有力的武汉加油

宣传科 李文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