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附属三院发热门诊与发热病房第二梯队医护人员圆满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出仓”休整。从2月21日正式接管发热门诊与发热病房至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护士长杨丽侠和他们带领的32名的医护人员已经在疫情防控最前线奋战了17个昼夜,共计接诊患者959人,救治住院患者27人。
暖心护士长杨丽侠:细致入微 贴心守护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护士长杨丽侠作为第二梯队的护理负责人,大事小事都亲力亲为:环境消毒、人员培训、防控物资管理……,她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之间。殊不知,发热门诊楼属保护性建筑,没有电梯,发热门诊到发热病房的20余级台阶,对于刚刚做过前交叉韧带断裂修复手术、本就行走不便利的她来说难上加难。她时刻记得保障她的同事安全是她最大的责任,常跟护士们说不提倡带病坚持工作,可她却将疼痛隐藏起来。为了减少感染及节省防护物资,杨丽侠蹬着凳子,自己修理了处置室的紫外线灯,事后她轻松地对同事们开玩笑说,“别看我这一瘸一拐的,也能当个修理工。”

护士长杨丽侠亲自采集标本,为护士们示范鼻咽拭子采集过程。
刚到感染病房时,为了安抚大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她每天率先进入病房,进行护理查房和处置,“再忙防护也要达标准,只要我们规范了,就不用紧张害怕。”这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把好关口,她每天亲自培训、监督、考核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穿戴情况,时刻提醒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为了保证取核酸检测标本的护士的安全,她凭借着20多年的工作经验,亲自做示范,告知护士取鼻腔、咽部标本时,患者口罩如何佩戴,如何自我保护,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除此之外,她还放弃休息时间,组织大家学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对大家进行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技术培训,这份严苛的背后,是她对大家深切的关怀之心。

护士长杨丽侠为发热门诊医护人员送热饭和热水
她像妈妈一样爱护这群年轻的孩子,为她们打理好一切:发热门诊要开窗通风,等到医护人员忙完休息时,等待他们的已是凉饭,杨丽侠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和护士崔晶将送来的饭菜分装并贴心地放到保温盒中,一天三次往返于发热病房与发热门诊间送饭,并用暖壶为大家准备热水和一次性纸杯,让辛苦的医护人员时时刻刻都能感到温暖。
对内,她是无微不至的“管家”;对外,她更是把患者时刻装在心里,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她和她的团队,为了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为他们送饭送水到床旁;在患者和家属惶恐不安时,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他们因疾病痛苦不堪时,紧握着患者的手,告诉他们,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这里,她仿佛有无穷的能量。
隔离了家人 温暖了患者
自2月9日接到支援发热门诊的通知至今,医生布贺已30天没有回过家。工作上,布贺从未觉得苦累,但是对于已经很久未见的孩子,还是颇为想念的。他的孩子只有1岁8个月,正是需要爸爸陪伴与爱护的时候,他却把时间都给了患者。每天他只能用电话或微信跟家人联系,而每次联系,一般都是简短的“我很好,不用担心”,怕的是抑制不住对家人和孩子的牵挂,让家人过多担心。

布贺(左一)在发热门诊值守中
布贺在2019年8月曾赴漠河市人民医院进行3个月的支援工作,这次支援发热门诊,他又是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在发热门诊支援期间,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面对疫情,中国共产党表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我院党员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受此感召,我也想成为一名党员为祖国贡献力量。”
第二梯队中,类似布贺这种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不畏险的例子还有很多。医生迟岩、何薇、闫际舟和护士高文晶……家里的孩子都小,她们将孩子托付给父母后,马上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虽然身心疲惫,但也无暇顾及思念孩子,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拿出手机翻看孩子的照片,她们说:“我们是医生,病人更需要我们”。她们知道在万家灯火共聚一堂时父母是多么想念他们;她们也知道当她们奋不顾身投入一线工作时家人是多么担心他们;她们更知道在需要隔离的数个日夜里孩子要找她们时心碎的心情,但她们把这些深深地埋在心底,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坚守到底,和患者一起抗击疫情,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低调朴实的英雄们
他们是一群朴实低调的人,是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不爱张扬、没有名利概念的白衣战士。采访他们时,他们大多只字不提自己的事,只是实实在在地说,“工作都是大家做的,不要写我”“我们就是按部就班地干,就是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把工作干完了”“就是正常工作,不用宣传我”。
也正是这样一群人,在一线战斗中没有谁退缩一厘米,也没有谁松过一丝劲,不漏过一丝风险,不放过一点可疑,零漏诊,零感染,不负重托,出色地完成了“守卫”任务。
发热门诊的患者,多数都涉及到多学科的专业,布贺、何薇、关守琨、黄侃、王健、刘晶晶和闫继舟是消化科、神经科和心内科的医生,在这里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患者精心治疗本专业方面的疾病。每名患者都要详细询问病史、接触史,从病人的旅行史、接触史、症状中细致的判断其是否符合疑似标准,开具各种检查化验,甚至还要从患者的话语中去假存真,大脑一刻都不敢放松。基本上开工半个小时,浑身就会湿透,1个小时嗓子就会冒烟,而为了高效利用宝贵的防护装备,他们尽量延长工作时长,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而他们,从未叫苦喊累。
到发热门诊的患者中,恐慌心理较严重,除了疾病诊疗外,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要占据医生们工作中很大的工作量。“有时候,因为就医程序增加了,患者会因为繁琐而不耐烦,或因核酸检测未出结果,在隔离病房等候时间过长而恼怒,我们就要做好安抚和解释工作”,医生迟岩在采访时坦言,“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没去成武汉,未能与战友并肩战斗挺遗憾的。正好有这个机会,我也很愿意到发热门诊工作。工作是累点,但是很有意义,很光荣!”

医生迟岩(左一)与她的同事王健(右一)
共同战斗离不开护理团队的迎刃而上与默契配合。面对重症患者需要吸氧时,搬运几十公斤重的氧气罐成了难题。搬它?还真是一件难事;抱着走?普通人根本抱不动,圆柱形钢瓶通体上下没有提手,没地方受力;滚着走?安全规章明令禁止用滚动的方式搬运,存在爆炸隐患。但面对病人的治疗需要,再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护士高文晶熟练地旋转着氧气罐送到患者床头,全副武装的她,大口大口喘气,护目镜里的雾凝成了水珠,从镜片上滑了下来。看见患者血氧升高,她说:“我愿意当一个快乐的搬运工。”

护士高文晶:“我愿意当一个快乐的搬运工。”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就诊过程中,我院严格执行“一人一诊一室”,“进一候一”。护士王娜每日耐心地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并提醒患者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有时患者年龄偏大听力减退,穿着防护服后发出的声音又有些憋闷,与患者交流时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可以让患者听清,发热门诊患者量大,平均每日要引导六七十位患者,一个班下来她常常嗓子发哑。

护士王娜从不叫苦喊累
“觉得没干够呢 若有需要我们都要再来”
3月9日,发热门诊和发热病房医护人员轮换交接时,她们纷纷请战继续留在发热门诊工作。“护士长,如果可以,我还想继续留在发热门诊继续工作,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还请组织考虑我的请求。”“我们都觉得没干够呢,疫情并未结束,发热门诊若有需要,我们都要再来”。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继续支援的理由时,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换一个新人进来就意味着又多了一个人会面临感染的危险,而她们对发热门诊的工作环境、流程已经熟悉,自我防护意识和工作经验会较新人更多一些。选择自己留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同事。

护士李洋向杨丽侠申请继续留在发热门诊工作
护士李洋就是申请继续留在发热门诊支援的护士之一。1月16日刚刚结婚的她,面对疫情,选择直面病毒、逆行武汉,因遗憾未能与战友同行,她又第一时间请缨支援发热门诊。她坚定地说,在疫情面前,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会挺身而出,这是她们的责任。在她看来,虽然新婚不能陪伴爱人,但能在发热门诊工作,也是一种特别的纪念方式。“其实刚去的头两个班,觉得挺难熬的,不过后来就习惯了,要离开时反而舍不得”。护士李洋说出了多数姐妹们的心声,她们在这里随时应战、从不叫苦喊累。

第二梯队部分医护人员
他们,是第二梯队中医护人员的缩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第二梯队全体医护人员表示他们并不孤单,医院领导、各兄弟科室及各职能科室都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和力量的源泉,医院大后方的关心与支持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希望。他们日夜守护,用信念搭建钢铁营盘,用生命筑起坚强堡垒,奋不顾身,与病毒做殊死搏斗,不负重托,护佑鹤城百姓生命健康。在此,向所有冲锋陷阵的勇士致敬!隔离病毒不隔离爱,附属三院发热门诊与发热病房第二梯队用实际行动让鹤城百姓感受到了附三人的真诚与温暖,更点亮了坚决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的光芒和希望!
宣传科 商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