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院抗疫一线队员写下的战地日记节选,让我们通过笔者细腻的内心、真实的所感去感受这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心底振奋人心的力量。
医疗队员战地日记
杨欢
武汉的樱花开了,嫩粉色的,迎风摇曳。春风拂面,春光明媚,浪漫美好的春天向我们走来了。
是啊,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疫情又怎能阻挡春天的脚步。
记得,2020年2月2日那天,我随医疗队来到武汉。封城后的武汉,仿佛就是一座空城,尽管气候乍暖,仍感阴森冷。
我们这些80后、90后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勇敢地冲锋在抗疫最前线。我被分配到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六楼西区病房,那里就是我们的战场,刘洁琼、王士纲、刘欣磊、赵腾和我组成战斗团队,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40多天的日夜奋战,重患转为轻患,轻患平安出院。初来乍到时恐惧感,没有了,每天忙碌的工作,随着专业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不感觉身心疲惫了。在抗疫一线,我们不负春光,不负梦想,不负韶华,让生命发挥了更大的价值。我们5人当中,有 2人在抗疫一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有1位老党员和2位入党积极分子。正如习主席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的那样:“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如今,武汉新冠肺炎感染的确诊病例,由高峰时期每日的4位数下降到个位数,3月16日湖北新增确诊病例1例(武汉),这一数据连续5天保持在个位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看到了勃勃的生机、看到了美好的希望,武汉的春天来啦。
武汉不是病毒肆虐的场所,而是一座美好又洒脱的英雄城市。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我们的任务还在继续。想想那纷纷扬扬的盛开樱花,漫山遍野,江城武汉美好依旧,心中的春天美不胜收。
今年,武汉的樱花,似乎开得有点冷清寂寞,期待着很快将是满城尽是看花人,看一看那些象征生命和希望的花朵。我们期望盛开的樱花为所有抗疫人员鼓劲加油,让生命走进新一季的期待之中。
春风十里,不如逆行白衣最美的你,让青春绚丽之花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吧。今年的春天,似乎比起往年更令人期待。武汉的樱花开了,胜利还会远吗?
李宝新
“血压62/34mmHg,血氧64%,脉搏52次/min……立即抢救”,“建立静脉通道,双通道,呼吸机氧流量调至10L/min,肾上腺素1mg,多巴胺200mg,胺碘酮600μg/h泵入,准备气管插管……”这不是急诊ICU,而是武汉协和医院我所在的病房里医护人员之间气氛紧张的日常对话。
在病房里,我们测量生命体征,进行有效的治疗,满足患者一切生活所需。即使凌晨换了班,却仍要驱走困意,一层层脱下防护服、一遍遍消毒。上岗前和工作时不能喝水、不能去卫生间,脸颊、鼻梁、额头和眼眶被防护用具勒出难以消退的红印,有时汗水浸出一圈水泡,来不及处理又被磨破。
我认为肉体的痛苦遮掩不住精神的愉悦。在武汉虽然辛苦,但从死神手里成功抢回患者生命的那一刻,骄傲、自豪和喜悦之感无可替代,如果来生让我重新选择职业,我还会选择从事医学,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书写滚烫多彩的人生。
单书亮
我是一名感染科护士,从鹤城抗疫一线来到武汉抗疫前线,心理压力倍增,但在同一片星空下,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武汉当地所有人的热情、友善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我没有丝毫退缩。经过组长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我于2月4日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住院部接替当地医务人员工作。进入病区后,面对如此多的新冠肺炎确诊重患,我感到茫然,当地的医务工作者体会到了我们的心理变化,本可以休息的他们没有离开,热心地帮助捋顺工作程序,耐心地讲解注意事项,看着他们无所畏惧的身影,让我倍感鼓舞和温暖。
都说我们是英雄,是伟大的逆行者。其实,我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感谢领导、朋友和家人的关心与支持,也请大家相信我们,一切烦恼与疲惫都将在身着白衣后消散,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出征武汉前,科里朋友对我说:“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陆游的诗词给予逆行者们满满的正能量。心念家乡,过多的言语苍白无力,无论在鹤城还是武汉,我们都在为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默默地贡献着力量。只盼春回大地时,大家战胜疫情,再聚首时把酒言欢,武汉加油!中国必胜!
孙琪
吃过晚饭,和同组的小伙伴们在酒店门口转一转。很喜欢这个城市,也喜欢这样的天气,暖暖的春风,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出院的103病房的阿姨。送给阿姨出院的祝福卡片时,阿姨每说一句话,都要说声感谢,她感谢我们的帮助,感谢我们把她从病魔的手中拉回来,她几度哽咽,眼泪打湿了眼眶,这让护目镜后的我也眼泪凝眶。我们说:“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阿姨说:“这不是应该的,你们从黑龙江来到武汉,几千公里的距离,能这么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我们,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是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直至现在康复出院,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这个团队在一起努力,患者康复出院让我感到欣慰。我和阿姨说:“我想去武大看看樱花,听说很漂亮,今年是没有机会了。”阿姨很高兴地欢迎我再来武汉,带我去领略武大樱花的美丽。疫情虽挡住了大家欣赏樱花的脚步,但是这场疫情却让我和武汉的叔叔阿姨成为了朋友,齐齐哈尔人民和武汉人民成为一家人。最后,引用宋代诗人方岳一首诗:“山深未必得春池,处处山樱花压枝,桃李不言随雨意,亦知终是有晴时。”
丁明玉
转眼来到武汉已有40余天,心中感触良多,作为一名护士来到武汉,自然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症区的工作相当紧张,压力之大超乎想象,甚至没有想过“呼吸”这种再寻常不过的生理动作,都需要重新锻炼,以适应“全副武装”带来的缺氧。即使这样也不能后退,因为战争年代能挡在人们面前的是军人,而和平年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能挡在人们面前的只有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除了冲锋,我们别无选择。
我和小伙伴的班安排在16:30—20:30这个时间段。17:30是患者的进餐时间,发放晚餐时,我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吃晚饭了,大家拿好,小心别烫手。”把晚餐全部发到所有患者手中后,发现自己出现了乏氧现象,呼吸困难,头昏脑胀,但是看着患者太可怜了,生病了家人却不能陪在身边,我们既然来了,就是他们的家人,要让患者感到家的温暖。
有一位老年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一直卧床用面罩吸氧。由于呼吸困难,焦虑不安,频繁地按着床旁呼叫器。我来到她的床边,她抓着我的手很久都不松开。我问她:“怎么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老人说的是家乡的方言,我听不明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重复她想要表达的意思。当我问她;“您是不是身上出汗了,想擦身然后再吃饭?”她微微地点点头。“好,您稍等一下,我去打水”,我拿起脸盆走到洗漱间。打水时我想,如果用温水擦身毛巾很快就会凉,身上有汗,擦完一定不舒服。于是,我只打开水,这样毛巾一直都是热的,我反复清洗着毛巾帮她擦身,虽然戴着手套,但仍感觉到手热辣辣的疼,净身后又帮她换上纸尿裤。老人不断地向我竖起大拇指,我知道她是在感谢我。她又指着我的手,是在问我烫坏没有,我摇头回答她:“不要紧,没烫坏。”忙了好一会儿,我开始喂老人吃饭。由于患者戴着吸氧面罩,只能露出嘴一侧的很小的部分,我就一点一点的喂,她吃完时已经快一个小时了。清理完餐桌,我回头看见她时,发现老人哭了。我擦拭着她的眼泪,轻声问她:“是哪里不舒服吗?”她摇头,再次拉着我的手。我明白,她是在感谢我,我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是帮助您渡过难关的,我在您身边就是您的亲人。”当再次巡视病房时,患者们都已经安然地睡着了。
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组织的关怀慰问,还有千千万万的同胞在关心和支持着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惧危险,勇往直前,胜利必将属于我们。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我们也同样深信,压不倒、打不垮的中国人一定会迎来决定性的胜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陈薇
我们接收的患者大多是危重症患者和重症患者,走进隔离区时,面对患者情况危急,看见患者被病毒折磨着,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使命,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让患者感受到医者的关怀和鼓励,赋予他们重建生命希望的信心,我们责无旁贷。
经过我们的精心救治和护理,已有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同时我们也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昨天,我护理的病区4号病房的41床、43床、45床和47床的患者,赠送给我一张卡片,上面写道,“真心感谢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陈薇、孙雪君,感谢你们的无私奉献和无疆的大爱。”疫情无情,人有情,向阳而生,逆风而行,共待疫情消散,百花齐开!
徐守红
8:30—12:30是公认的最忙碌的班次,刚接班没多久就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护送两位患者去CT室做检查,说来,这还是我第一次穿着防护服隔离衣走出病房呢。
32床大爷年龄偏大,病情较重,记得他刚入院时周身乏力,稍微活动都会喘憋气短,离不开氧气。护送这样的患者,我有点紧张。我充好了氧气袋,推着轮椅来到床旁,看到大爷精神状态良好,测量生命体征平稳,在未吸氧的情况下血氧值达到了98%,我稍微放松了心情,问道:“大爷,您能自己走到床尾嘛?”大爷嘿嘿一笑,得意地说道:“床尾?我现在都能自己走到门口啦!”我协助大爷穿好衣服,扶着他坐到了轮椅上。从病房到CT室距离不近,今天的武汉天气晴朗,不过穿着防护服的我无心欣赏这样的阳光,因为护目镜的水珠越来越多,面部皮肤因为出汗而瘙痒,能感觉到身上的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衫,整个人像是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汗蒸。
下班脱掉防护服回到清洁区,喝了一大瓶矿泉水后,真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突然体会到,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的症状时,应该比我们要难受好多倍吧。明天继续加油,尽我所能,让患者们都可以恢复健康,早日回家。
刘洁琼
一项项操作、一位位患者、一圈圈巡视……每天在忙碌中度过,常常想不起今天是几号、是星期几,只记得出发的日子:2020年2月2日。
这些天,我们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患者,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心理需求、治疗需求等。虽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会尽力完善。很多患者说,只要看到防护服上写着“黑二”这两字,他们的心里就踏实,他们也非常感谢我们不远千里来帮助他们,这让我觉得自己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虽然护目镜雾蒙蒙的,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但是我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眼神,那是充满感激和希望的眼神。
最近我们医疗队开展了患者回访工作,昨日,我与4名出院患者联系,问他们的近况,体温如何、饮食睡眠如何,并告知注意事项,进行健康宣教,我们也互通微信,在微信中患者表达着对我们的感激之情。患者刘峰说:“这次住院得到你们的精心护理,非常感谢!感谢你们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不远千里来到武汉帮助我们,你们是最美的白衣天使!我是做宾馆酒店行业的,疫后若能来观光武汉,欢迎免费入住我们酒店,算作是武汉人民报答和感谢你们的情谊!微信、电话不销,您随时可以联系上我,届时千万别客气哦!你们是用青春和生命来帮助我们,这些小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哦!”虽然天气阴冷,但看到这些话后,心里却是暖暖的,我流泪了、感动了。
这座城市病了,但是这里的人们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他们感激帮助他们的人,相信众志成城,定能渡过难关,风雨过后,定会有彩虹。
刘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