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开展院内首例俯卧位通气技术,救治一位急性呼吸衰竭合并肺不张的患者。此项新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疑难危重抢救技术上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患者,女性,86岁,既往有多种基础疾病,心肺功能极差。此次入院诊断为急性呼吸衰竭、血容量不足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肺炎、肺性脑病,每一项诊断都非常的危重。肺CT检查显示双侧胸腔积液伴压缩性肺不张,遵医嘱给予翻身、扣背、咳痰机咳痰、间断膨肺未见好转,于12月22日开始每日俯卧位通气16个小时。俯卧位能解除肺对背侧肺组织的压迫,促使背侧萎陷肺泡扩张,而且转为俯卧位通气后胸骨承担心脏重量,也解除了心脏对肺的部分压迫,有利于肺的复张。12月27日复查肺CT显示之前的肺不张已全部复张,肺功能较前恢复。
患者俯卧位通气中
12月20日肺CT与12月27日肺CT对比
俯卧位通气是目前重症医学领域针对ARDS等严重肺部疾患改善通气状态、纠正低氧、促进肺复张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重症患者受损的重要器官就是肺脏,为了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俯卧位成为湖北新冠救治病房改善患者肺部通气的有效卧位。在支援湖北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及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我院抗疫医疗队成功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救治效果显著,最终患者转危为安。
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在湖北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抗击新冠,为患者俯卧位通气摆放体位中
在2021年的“三基三严”竞赛中,重症医学科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默契的团队合作,荣获“二等奖”。重症医学科选派的选手张夺在2021年6月参加的第二届黑龙江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创伤救护中荣获一等奖,2021年9月参加中华护理学会第三届“夯基础 重质量 重症技能”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技术比赛—黑龙江赛区荣获三等奖。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齐姗姗介绍,在这些有利条件的保障下,重症医学科在病房里首次开展俯卧位通气姿势,患者除了有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外,身上还有胃管、尿管、深静脉置管等,同时患者身上还连接了心电图、测血压袖带、血氧探头,翻身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好这些管路,翻过来后还要固定好患者头部位置,防止气管插管弯折,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还要给身体受压部位垫软枕,防止皮肤的压迫损伤。
这些操作需要耗费医护人员大量的精力及体力。因为患者管路多,难度较大,齐姗姗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讨论专门的翻身计划,积极准备翻身需要的物品:硅胶圈,软枕,自制支撑垫……只为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体位支撑,保护呼吸机管路和人工气道,减少患者的痛苦。这种治疗方法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一番紧张的讨论和准备后,为保证俯卧位过程中患者“从头到脚”的安全性,七八个医护人员在患者床旁,经过努力,患者顺利改变了俯卧位姿势,一气呵成,成功完成院内首例俯卧位通气。
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先后开展多项专科护理新技术,如主动脉球囊反搏运行监测、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咳痰机咳痰技术、俯卧位通气等,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困难重重面前,重症人勇往直前,未来,重症医学科将牢记“厚德、精医、砺学、至上”的院训精神,继续开展新项目,不断提高科室技术水平,为我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