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到 秋高气爽
但是不是很多人会感觉到
鼻干、咽干、皮肤干燥
这是因为秋日燥气的缘故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般不会致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便称之为“六淫”,也称为“六邪”。其中,燥是秋季的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失于水分滋润,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景象。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什么?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若燥邪伤肺,则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且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可出现大便干涩不畅等。
秋日我们该怎么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

吴平 中医科主任 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 主任医师
具体怎么做,中医科吴平主任给大家几点建议:
饮食
以”养阴润燥”为主,注意补充适量水分,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葡萄、萝卜、绿叶蔬菜(如菠菜)、银耳、藕、豆浆、蜂蜜等,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秋季瓜果成熟,品种较多,且秋日天气转凉,胃口也逐渐转好,此时应尤其注意不要贪食,以免伤损脾胃,可多吃些粥、汤,如白萝卜粳米粥、橘皮粳米粥、百合冬瓜汤等。
起居
应早睡早起。夜间盖好被子,尤其是腹部。天气转凉,要加穿衣物,但不要一下穿得太多,可以趁天气不太冷时,适当“冻”着点,有益于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但要正确理解“秋冻”,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运动
秋高气爽,在做好疫情防护的情况下,大家可以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多接受日光照射,如散步、爬山,但要注意早、晚气温降低,适当加衣,以免感寒,运动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汗出后感受风寒。
情志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固然会让人感到精神爽朗,但秋风萧条、秋雨凄凉,也难免使人心情低落、心生惆怅,此时应顺应自然,心情宁静,避免多愁善感,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保持精神愉快、情志安定,顺应自然。
科室简介
中医科
中医科位于门诊综合楼2楼,历史悠久,自1953年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中医科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护士1名;中医科现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两个治疗专业组,是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团队。全科人员均具有较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各有专长,甚至一专多能;能熟练地将中医辨证与辩病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中药与多种治疗相结合,在综合性医院中体现出特色和互补作用。在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症方面较为擅长。中医内科经多年临床实践,对冠心病、高脂血症、胃病、慢性肠炎、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早期肾功能不全、泌尿系结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湿、中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均能采取正确诊治。妇科的月经病、盆腔炎、保胎、异位妊娠〔未破损期和已破损期的包块型〕、更年期综合症;男科的性功能障碍、精子成活率低;外科术后胃瘫、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皮肤科的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五官科的过敏性鼻炎;心理科的焦虑,抑郁状态等均能通过四诊合参,辩证论治。在预防保健、亚健康状态、延年益寿等方面中医药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外科擅长对颈椎病、眩晕症、胸痛症、背痛症、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疾病及各种闭合性骨折、关节脱位、小关节紊乱、错位等治疗,运用临床整复手法及正骨复位的疗法。对肩周炎、腰椎骨质增生、腰腿痛、各种关节炎、腱鞘炎、前列腺炎、静脉炎、乳腺病、骨质疏松、风湿、类风湿、软组织损伤及心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出血、脑血栓、蛛网膜下腔出血、运动创伤、烧伤、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脑瘫、断指再植术、关节成形置换术、周围血管性疼痛等进行康复治疗。对小儿先天性斜颈、便秘、泄泻、佝偻病、脊椎畸形、侧弯等疾病进行治疗。运用中医中药熏洗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腰椎骨质增生、各种关节炎、风湿、类风湿、软组织损伤、足跟痛、骨折、创伤、烧伤的关节强直等疾病。运用中药四黄膏治疗骨髓炎、痛风、疮疡疖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