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我市疫情有所变化
居民非必要不出门、不出小区
广大市民应该如何对新的变化
进行心理调适?
齐医附属三院心理科副主任丁继红
给出建议
对于居家隔离人员
这类人群相对来说就更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
首先,规律的作息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前提。
■制定一份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划分好工作、进餐、休息等时间段,按照时间表照做,因为环境变化时人会失去控制感,这些规律的作息能够帮大脑重新找到控制感。
■每天给自己留出适度的运动和娱乐时间。室内的运动能够帮助我们释放压力。读书、听音乐、学习烹饪、学习一项新的技能都能够帮助我们收获生活的充实感。
第二,接受情绪。
■要告诉自己没关系,这是人人都有可能出现的反应,没什么大不了的。别人可以顺利度过,我也可以。也可以用想象法,例如想象一个适应能力特别强的人,他是怎么应对这种情况的?学着他的样子去应对,就可以很快的把你从不适应的状态中“捞出来”。
第三,理解情绪与躯体不适的关系。
■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会产生诸多的身体不适感,例如心慌、气喘、周身无力、自觉发热等,这时候不要过分的关注自身的不适感觉,往往你越关注症状就越明显,症状越明显而你的情绪就越紧张。我们要认识到情绪和躯体症状的关系,减轻对身体症状的关注,转移你的注意力,你会发现,不理它,它慢慢就消失了。
对于独居老人
对于独居老人,最常见的心理就是孤独感,其次就是恐惧身体出现疾病的问题,这种情绪在封控期间会更明显。
■首先要意识到,子女的“离巢”可能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子女离家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尽量增加两代人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面对疾病,要正确看待,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面临一些身体的健康问题。不要把这种情况看的过于悲观,把自己陷入到“可怜、或者悲惨”的情绪中。
对于上网课的孩子
面对被扰乱的学习节奏,不确定的返校时间,生活秩序被打乱等诸多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调整自身认识,理性看待疫情及学校的防控管理。理解、接纳社会或学校的管理和目的。从心理角度来讲,一个人有多大的面对现实的能力,就有多大的健康。当我们从心理上接受环境的改变,不再抵触、抱怨现实,我们就具备了良好适应能力。比如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这没什么,怎么要求我就怎么做,反正大家都这样,我能够适应,这样的话就很容易适应。
■针对拖拉的情况,家长跟孩子一起制定细化的学习计划。很多同学拖拉是因为学习任务太多,无从下手而一拖再拖。因此,要罗列任务清单,将每项学习任务进行细化,明确每天不同时间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这样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自然就不会那么排斥了。
■也可以找朋友一起互相监督,如果自己无法自我管理,不妨找几个“同命相连”的同学组成互助团体,互相监督,督促彼此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激励自己。
■虽然没有去学校,我们也要让学习有更多的仪式感。早睡早起,按平时上学的作息时间,将书桌整理干净,换掉睡衣,进行早读。
■应对消极、紧张情绪。尤其是在可能面对网课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点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又没有群体的互动,就会出现心理没底、担心自己被落下、灰心丧气等情绪。要暗示自己,大部分人都不可能百分百的全部做到,这些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我要想办法去解决和多花时间学习,一定能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