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附三】鹤城大医生 | 不开刀,切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及胃肠粘膜下疾病可完全在内镜下予以切除,免除了更大的手术创伤,这就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ESD治疗具有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不开刀、体表无创口、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是近年来国际、国内最新兴起的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手段之一。因其特殊的微创优势,得到广大医生及患者的推崇,是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治疗的新兴发展趋势。

8月31日中午12点,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二病房主任、腔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硕士王明涛,做客FM89.4齐齐哈尔交通广播《鹤城大医生》节目,为广大听众朋友普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优点、适应症、禁忌症、术后护理等内容。并接听解答听众朋友打进的疾病问询电话。

主讲嘉宾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消化内科二病房主任

腔镜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副教授

医学硕士

王明涛

黑龙江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

齐齐哈尔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齐齐哈尔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齐齐哈尔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硕士。

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专业医疗与教学工作,熟练掌握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小探头超声内镜、胶囊内镜检查术。内镜下息肉切除、异物取出等常规治疗技术,擅长消化道大出血内镜治疗,独立开展ERCP、ESD、STER、POEM等治疗技术,擅长消化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医学论文5篇,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知识链接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的优点

ESD 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 EMR 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 2cm 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 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

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

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也是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

•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 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ESD的术后护理:

1、做好患者复苏护理,做好交接班;

2、 病理标本及时送检;

3. 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24h,避免大幅度活动,观察有无发热、心悸、冷汗、腹痛、便血等感染及出血并发症;

4、术后禁食 48‐72h,然后改为温凉流质(米汤、面汤,牛奶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面条、粥等),禁食粗糙辛辣食物,半月内避免重体力活动,出血且创面较大患者延长禁食时间,遵医嘱给予营养、抗感染、制酸药物应用;

5、ESD术中使用的金属夹会随着创面的愈合而自行脱落排出,做好患者解释,消除患者顾虑。手术创面会形成溃疡,一般 1 ~ 2 个月后完全愈合,嘱患者定期复查随访内镜

6、术后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粘膜内癌、粘膜下层浅层癌有局部残留及复发风险需密切随访!间隔3月、6月、12月、1年、1年、1年共6次随访,必要时追加腹部增强CT,如有局部复发可以及时内镜下切除!

王明涛主任出诊时间、地点:每周二、周三(上午)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门诊综合楼3楼 消化内科专家诊室 


(来源:齐齐哈尔交通广播 刘佳 编辑:宣传科 林然 审核:宣传科 车琳 商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