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人才梯队建设,着力培养临床强、教学强、科研强的复合型青年人才,我院开展了首届“优秀青年医师”评选活动。经过评选,最终我院10位医生被评为首届“优秀青年医师”。
青年医师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全面展示优秀青年医师在技术创新、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激励全院医务工作者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精湛的医疗技术推动我院高质量发展,我院特推出优秀青年医师系列报道。
本期让我们走进“优秀青年医师”——放射影像中心副主任黄启成。

黄启成,中共党员,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放射影像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硕士学位。黑龙江省民族医药学会医学影像学分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医学影像学分会委员。
行医格言:作为一名默默耕耘在黑白影像世界里的“读片人”,虽然没有走上台前的机会,但也甘愿做服务百姓健康的“幕后”白衣天使。
工作18载,读片近40万例,没错,他就是大家眼中的“读片人”。在医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很少与患者直接接触,但同样肩负着重要职责;他们不是临床医生,却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他们日复一日,都在黑白影像世界里寻觅,用“火眼金睛”发现病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重燃生活的希望。
“对医学的热爱,使我奋斗终生”
2000年,他怀揣梦想迈入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大门,爱好使然,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并不觉影像诊断有多难,但在实际工作后,他渐渐明白,放射医学是一门经验积累的学科,技术在不断进步,疾病也在不断变化,身为放射科医生,要活到老学到老。就这样,他开始了哈医大的硕士生涯,并先后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修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扩展了自身的业务范畴,提高了业务能力,这让他诊断疾病的时候更加自信,并将进修期间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技术在科室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他已成功开展新技术三项,包括血管外科相关的“下肢深静脉CTU”检查技术、肺结节分中心平台基础上的“256CT肺结节分析”检查技术、脑卒中中心平台基础上的“256CT头CTA-SSS评分预测脑血肿扩大”检查技术,其中“256肺结节分析”检查技术获得省级新技术推广三等奖,填补了齐齐哈尔市乃至黑龙江省的多项检查空白。
在忙碌的科室事务和检查工作以外,他不忘科研,自工作以来,发表SCI2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国家级期刊4篇;黑龙江省卫健委课题1项,黑龙江省规划办重点课题1项,齐齐哈尔医学科学院指令课题1项,齐齐哈尔市科技局指令课题1项,齐齐哈尔市科技局指导课题1项,齐齐哈尔医学院教研1项;发表著作2部。
“科室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作为放射影像中心副主任,他是科室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他常常督促自己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包括集体阅片、小讲座、文献阅读、疑难病例分析;二是及时发现问题,严防医疗差错。虽然平时会诊、穿刺等事务较多,耗费了大量时间,但他仍然坚持每日审核报告工作,最晚时晚上9点还在审核,平均每天审核报告数量在100份以上,他表示,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三是关心低年资医生的成长。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他认真带教新分配大学生、研究生和规培生,在业务上严格要求,在学习生活上像兄长一样关心照顾,鼓励年轻同志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四是在工作中始终做到接待病人热心、解释病情耐心和接受意见虚心;五是始终坚持与临床紧密联系、勤沟通,及时整改临床所反映的问题,切实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人民的需要,让我义不容辞”
疫情期间,作为影像医生,他们没有像临床医生和病房护士那样与死神掰手腕,将患者从鬼门关里抢救回来,他们没有像临床医生和病房护士那样24小时守在患者的病床边,给予患者慰藉,但作为医疗诊断的“排头兵”,他们依然战斗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充当着临床医生的“眼睛”,为患者的诊疗和救治指明路标。


在疫情由防控转为救治的关键时刻,每一位影像人都责无旁贷,冲锋在前。2021年,他作为“齐医附属三院援哈医疗队”的一员驰援哈尔滨。回想起那段日子,他说:“心中的那份使命感是我从未有过的,而在我们抗疫凯旋归来时,心中的那份自豪感也是任何事替代不了的。”
匠心铸精准,光影“医”路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他定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继续加强学习,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扎扎实实地开展科室各项工作,做好临床的“眼睛”,当好诊疗的“排头兵”,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鹤城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撰稿:放射影像中心 编辑:宣传科 李宽 审核:李玉雪 宣传科 车琳 商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