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边工作】“医路”有我 不负韶华——齐医附属三院援边医疗队员张强

我院积极响应“组团式援边行动”的号召,选派优秀医师加入到援边工作中。医疗队员充分发挥自身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手把手的学术交流,做好技术“传帮带”,真正提高受援医院整体医疗水平。

今日推送《大兴安岭日报》刊登的原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援边队员、肿瘤外科医生张强的故事。

援边队员张强在日记中写道:2023年初,带着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我踏上了加格达奇这片热土,开始了援边工作。一年来,我认真履职,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加强对受援科室管理流程的优化和改进,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受援科室的基础医疗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根据受援科室的实际需求,结合具体病例参与帮助、指导临床医疗工作。工作方式包括临床诊疗示范教学查房、示教手术、病案讨论等。结合受援科室微创手术开展较少情况,着重进行相关知识、经验、手术技巧等与受援同事进行探讨、交流。

张强(右一)医生工作画面

我结合受援科室的特点,推动腹腔镜下疝修补、困难阑尾腹腔镜切除、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提高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我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工作中向同事输送一些先进的医学理念,比如,医生必须具备“继续学习的理念”、“病人第一的理念”、“微创的理念”等等,将受援科室的业务水平、认识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授之可持续发展之道。在管理上,我严格落实医疗过程中的各项核心制度,组织查房、疑难危重病例、术前讨论、定期业务学习等。为积极响应国家医改,目前我院与受援医院已积极展开双向转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了派出医院和受援医院双赢的目的。

地区卫健委及大兴安岭地区人民医院领导更是求贤若渴,给予我们充分的尊重,从衣食住行到临床工作均给予极大的关爱和支持,良好的居住环境、定期的探望,让我们没有了思乡之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这半年的援边工作,使我获益匪浅,科室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请进来、走出去”仍是提升技术的重要方式,希望更多青年医师外出进修深造,提高工作积极性,衷心希望大兴安岭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撰稿:肿瘤外科 张强 编辑:宣传科 林然 审核:李玉雪 宣传科 车琳 商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