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三医者说】糖尿病饮食指南:科学食养,稳控血糖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减缓,血糖波动可能加剧,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控显得尤为重要。科学饮食不仅能稳定血糖,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一、食物选择:遵循“三多三少”原则

1.多吃粗粮与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冬季应优先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杂豆类(红豆、绿豆)、薯类(红薯、山药)作为主食,这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低,能增加饱腹感,避免餐后血糖快速上升。建议全谷物、粗杂粮占主食总量的1/3 ,比如午餐可以将大米饭换成糙米饭或玉米饭。同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等,每日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有助于肠道蠕动,延缓糖分吸收。

2.多吃优质蛋白食物

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强身体抵抗力。鱼、禽、蛋、奶、豆类及其制品都是优质蛋白来源。例如,每周可安排2 - 3次鱼肉,如鲈鱼、鲫鱼,其脂肪含量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益;每天保证一杯牛奶(300 - 500ml)和一个鸡蛋,满足身体对蛋白质和钙的需求;豆腐、豆浆等豆制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作为素食者的优质蛋白补充。

3.多吃低升糖指数(GI)水果

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空腹血糖5 - 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 - 10mmol/L ),可在两餐之间吃些低GI水果,如柚子、苹果、草莓等,每天摄入量控制在200 - 350克。比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吃半个苹果或几颗草莓,既能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又不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若血糖控制不佳,可用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代替水果。

4.少吃高糖食物

坚决避免食用糖果、蜜饯、蛋糕、甜饮料等高糖食品,这些食物会使血糖迅速升高,加重胰岛负担。像十一月常见的糖炒栗子,虽然美味,但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食用量,因为栗子含糖量较高。

5.少吃高脂肪食物

减少动物脂肪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易导致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烹饪时尽量选择清蒸、炖、煮等健康方式,避免油炸、油煎,并控制油的使用量,每天不超过25 - 30克,可选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6.少吃高盐食物

限制盐的摄入,每天不超过5克,以预防高血压。咸菜、腌肉、腊肉等高盐食品应尽量少吃,同时也要注意减少隐形盐的摄入,如酱油、鸡精、豆瓣酱等调味品。

二、特色食疗方:枸杞炒苦瓜

食材:枸杞子20克,苦瓜150克,盐、植物油、葱花各适量。

做法及功效:

1. 枸杞子洗净泡软,苦瓜洗净去瓤切丝。

2. 锅中油烧至四成热,放入葱花爆香,加入苦瓜和枸杞子炒熟,加盐调味即可。

苦瓜中含类似胰岛素物质,能明显降血糖,促进糖分分解,改善脂肪平衡;枸杞子滋补肝肾,二者搭配适合糖尿病患者作为正餐食用。孕妇可少量吃,老年人可适量吃,小孩慎吃或尊医嘱。

三、其他饮食建议

1. 控制总热量:根据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合理分配到三餐中,保持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2.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每天可安排3次正餐和2 - 3次加餐,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以免引起血糖波动。

3. 合理饮水:不要限制饮水,每天保证1500 - 2000ml水分摄入,促进体内代谢产物排出,稀释血糖。可多喝白开水、淡茶水,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饮品。

让我们从饮食入手,控主食量,选杂粮;多吃蔬菜,少甜果;少油盐糖,忌酒精;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防血糖波动。为血糖健康加油,与糖尿病和谐共处,拥抱健康生活。

(撰稿:营养科 关守琨 编辑:宣传科 林然 审核:营养科 孔文基 宣传科 车琳 商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