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院,有着这样一支令人瞩目的专业团队——乳腺外科。他们始终秉持“精准、无痕、功能、美学”的核心理念,正以卓越的医疗实力书写着区域乳腺疾病诊疗的新篇章。我院乳腺外科历经二十载的发展与沉淀,已构建起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诊疗体系,不仅成功跻身省级重点专科行列,更成长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综合实力首屈一指的乳腺肿瘤外科中心。
我院在黑龙江省最早建立了乳腺外科,在2020年突破性入选全国首批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是全市唯一一家“全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定点单位、全国乳腺癌筛检联盟单位。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既树立了乳腺癌规范化诊疗的区域标杆,更依托其开创的腔镜微创技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等创新疗法,持续引领着东北地区乳腺疾病治疗的技术革新,在精准医疗的时代浪潮中绽放出耀眼的专业光芒。
基石廿载:技术荒地蜕变为区域灯塔
在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当下,我院乳腺外科,用二十载光阴书写着从技术拓荒到区域引领的蜕变史诗。自2005年建科以来,该科室用20年时间完成了诊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多维度跨越:
早在2002年,我院乳腺外科主任李祖彬就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乳腺癌保乳手术及缩乳术,开创省市先河。“当时虽然要面对众多质疑,但我们坚信技术突破必须服务于患者身心双重需求。”到2010年,彼时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的引入,再次为乳腺疾病治疗带来革新,仅需 3 毫米针孔,就能完成良性肿瘤的切除,真正实现微创治疗,让“无痕手术”从概念变为现实。2015年,乳腺外科在技术探索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率先开展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这一突破意义非凡,将腋窝清扫范围从传统全腋窝的“大刀阔斧”,精准缩减至4-5枚淋巴结,在精准切除与功能保留间找到完美平衡,大大减轻患者手术创伤和术后痛苦。而2020年入选全国首批乳腺癌规范诊疗质控试点中心,无疑是科室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高光时刻。以此为契机,乳腺外科建立了单病种MDT标准化操作流程,实现质控指标全部达标并动态上报,建立个案管理制度,并接受省级、国家级飞行检查与评估,建立起覆盖筛查 - 诊断 - 治疗 - 康复的全周期质控体系,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诊疗标准化,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优质医疗服务。2022年,首例腔镜乳腺癌根治术的成功完成,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切口从传统“大刀口”摇身一变,成为隐蔽的腋窝皱襞,不仅减少术后疤痕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更彰显科室在微创技术领域的深厚造诣,开创黑龙江省腔镜乳腺手术先河。
乳腺外科主任李祖彬(中)带领科室医生查看电子胶片
这份蜕变,源于开放包容的视野与不断突破的勇气。如今,我院乳腺外科已组建起一支实力强劲的专业医疗团队:团队通过定期培训、学术交流、专题讲座等多元化模式精进医术,还先后选派骨干赴天津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研修,将前沿技术带回鹤城。
在国际医疗合作中,我院乳腺外科还与美国Fox Chase中心等机构建立深度协作机制,搭建起远程质控系统,完成手术导航升级,并制定标准化术式,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的多学科会诊(MDT)。如今,乳腺癌治疗已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范式转变,在个体化路径设计、动态疗效评估、患者全程参与等方面与国际先进理念全面接轨,形成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手段协同的“精准化+个性化+阶梯化”诊疗模式。“最初手术刀遵循的是解剖学逻辑,而今天,生物学主导的综合治疗才是灵魂。”李祖彬主任的这句话,道出科室发展的核心密码。
颠覆革新:最大耐受进阶至最小有效
在我院乳腺外科手术室内,一场关于“美”与“健康”的精妙平衡术正在上演。医生们手持的不是传统的手术刀,而是化身“生命雕刻师”,他们在毫米级的精准操作中践行着“精准诊断、无痕手术、功能保护、美学重建”十六字行动纲领——这不仅是技术宣言,更是刻入团队基因的医疗哲学。他们以超凡的技艺和细腻的匠心,执着地追寻着治疗与美学的完美平衡,书写着一场场生命的奇迹。
五旬女性患者李女士的诊疗历程,恰是这一哲学的生动注脚。当常规体检发现乳腺肿瘤时,她慕名来到这里,而李祖彬主任团队为她定制的全周期精密治疗:锁定肿瘤特性,但李女士当时的影像结果显示肿瘤较大,经过评估后确定不适合行手术治疗,于是李祖彬主任团队采取新辅助放+化疗至肿瘤缩小后,为其行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放大视野下精细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上肢活动自如。
这样的案例,在我院乳腺外科不胜枚举。作为黑龙江省首个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专科,这里将保乳率提升至30%-5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技术突破的链条环环相扣,对局部晚期患者,“新辅助化疗+保乳手术”模式打破“必切乳”传统,精准定位技术确保切缘安全,术中超声或MRI导航可精确切除化疗后残余病灶,避免二次手术;前哨淋巴结“双示踪”技术(核素+染料)将淋巴水肿发生率从20%-30%压降至7%以下,配合神经血管保留术式,患者肩部功能几乎不受影响。“上肢功能就是生存质量,我们追求根治与功能的完美平衡。”李祖彬主任的阐释,道出了技术变革的核心。
手术方式的革新,更体现在三个维度,即肿瘤根治性、功能保留性、患者体验度。从“最大可耐受”到“最小有效性”的转变,让并发症大幅减少,尤其对肿瘤较大、多中心病灶或遗传高危患者疗效显著。通过示踪剂精准定位前哨淋巴结,既避免过度清扫,又将复发风险降至最低。
数据也印证着这场生存质量的革命。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在生存数据、生活质量维度上有显著提高,绝大多数患者术后6个月即可重返工作岗位。在形体满意度、上肢功能使用度、两性健康评分、社会心理适应度等维度均优于传统手术组,不仅为患者带来与全乳切除同等的长期生存率,更提升患者整体心里满意度与接受度。
在我院乳腺外科,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关爱,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在毫米之间雕琢着“美”与“健康”的传奇,为无数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
乳腺外科主任李祖彬(左三)带领医护人员查房
全球协同:国际合作锻造技术新高地
诊疗室内,气氛紧张而专注,一场跨越太平洋的远程会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屏幕的另一端,是美国Fox Chase癌症中心的资深专家,他们正与我院乳腺外科李祖彬团队围绕一例复杂多发乳腺肿瘤病例展开深入探讨。双方从病例的临床表现到影像资料分析,从不同治疗方案的利弊到潜在风险的评估,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这种跨越国界、汇聚顶尖智慧的会诊场景,在我院乳腺外科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是成为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已成为科室推动技术裂变的日常注脚。
作为黑龙江省最早建立乳腺专科的科室之一,我院乳腺外科的每一次技术飞跃都深植于科研创新与国际合作的沃土。通过与美国Fox Chase癌症中心、澳大利亚Alfred医疗中心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机构的深度合作,科室构建起“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通道:定期邀请国际专家开展手术示范与学术讲座,同时选派骨干赴顶尖中心研修,将全球前沿理念转化为临床实践。这种开放姿态,使乳腺外科成为省内唯一“全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定点单位,更搭建起“四横三纵”的立体防控网络——横向覆盖筛查、技术下沉、健康教育与高危干预,纵向贯通质控、数据共享与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早期不出区,数据一网通”的区域防控目标。
国际前沿的MDT模式,在此落地生根。由乳腺外科主导,联合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等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每位复杂病例建立专属档案,制定全周期精准方案。每周的MDT讨论会上,不同专业视角的碰撞只为寻找最优解。“乳腺癌治疗早已不是外科单打独斗的年代,”李祖彬主任强调,“MDT是规范更是温度,确保患者每一步治疗都踩在最坚实的循证基石上。”
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的交融,在手术室内得到最生动的诠释。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同步提升。科室发表国家级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多次在全国乳腺学术会议上分享经验。前哨淋巴结“双示踪”技术、神经血管保留术式等成果,是团队对“根治与功能平衡”执着追求的最佳证明。
二十载春秋,我院乳腺外科以技术为笔、以仁心为墨,在医疗苍穹中勾勒出从技术垦荒到精准诊疗的壮阔图景。这不仅是刀尖上的技术突围,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层叩问——当微创技术邂逅分子生物学,当数字医疗赋能个体化诊疗,医学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愈发清晰。我院乳腺外科李祖彬主任团队以破界之姿,将疾病治疗升华为对生命质量的守护,让医学进步与人文光辉同频共振。这束照亮健康之路的医学微光,终将汇聚成健康中国的璀璨星河,在“美”与“健康”的辩证中,书写新时代医者责任与担当的答卷。
(来源:齐齐哈尔日报 编辑:宣传科 李宽 审核:乳腺外科 李祖彬 宣传科 车琳 商常青)